周家安(野自)、鄭中信:對談友善農業、健康飲食、護樹、空汙、拍照、紀錄片(6/26)

偶然沙龍(6/26)
對談:周家安、鄭中信(攝影: Ye Zi 、筆記:鄭中信)

感念埔里認識的好友周家安來訪,稍微吐了創業的苦水,得知都會區的經營,也有些難以克服的困境。因為選擇性多的緣故,顧客到訪的節奏,往往拉長到兩個月之久,與埔里的回流頻率,有很大的落差。不論選擇哪個場域,都有習慣、成本的差異,總有要面對的問題。

嚴格說來,我們是認同彼此理念的朋友,記憶中,每次碰面總是來去匆匆、忙碌非凡,從來沒有機會深聊。趁著這次難得聚會的結果,便是盤古開天的對話,挖掘最初的相遇,以及彼此的連結。(😊)可以確定的價值,是對於自然、社會的關懷。家安提及國外的生活(2011),曾經遇到一位時常旅行的外國人,談及台灣玉山的美麗,並且到訪多次。這讓未曾爬過玉山的家安,思考著自身對於故鄉的認識。在回國之後,因為河堤慢食的工作繁忙,遲遲沒有機會外出遠遊。直到進入 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的那幾年,才展開認識台灣的旅途。

正好談及護樹,也請教了家安路樹維護的問題。每次到了颱風季節,屏東養工處都會大規模修剪樹木,舉凡工程車所到之處,樹木都只剩下斷頭的樹幹,幾乎沒有綠葉,成為極具諷刺的裝置藝術。這種樹木維護,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有改善的可能嗎?家安的理性回覆,讓人有些灰心。斷頭(截頂)樹木的樹體結構已經被破壞了,所以長出來的側枝,都是從表層(形成層)長出來的非結構枝,沒有與主幹架構連結。當這些側枝成長到一定的重量,本身便有剝離、斷裂的危險。換句話說,已經被斷頭的樹木,已經沒救了,必需年復一年的修剪。

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全部移除,重新栽種新樹苗。但是,因為環境意識抬頭,如果沒有適切的環境教育,大規模的移除樹木,必定會引起爭端。如果順利移除了樹木,現行栽種樹苗的規格,大約是直徑5公分,而這個體積的樹苗,在育苗處運送到栽種處之前,就已經被斷頭了。縱使可以順利栽種樹苗,還牽涉道路規劃的問題,是否預留恰當範圍的樹穴,讓樹根擁有足夠的空間生長(包含寬度、深度)。另外,因為公家單位的工程發包,都是採用最低標的方式。廠商為了施工的便利,減少時間與人力成本,通常不會花時間,將包覆根部土球(根球)的塑膠布、蘭花網拆除。包覆物一同埋入樹穴的結果,就是造成盤根,要不是容易發生伏倒,就是樹根把自己給勒死。……聽完之後的灰心與無奈是,這些問題,都直接碰觸政務官、事務官,對於業務的處理態度問題,在追求速效的價值中,不可能規劃出十年後的願景,一時之間是無解的。

順著環境議題,家安提及南下拍照,是擔任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的志工緣故,趁著店休日,到大林蒲拍照。行動聯盟準備在年底的選舉前,出版台灣空汙的專書,提醒候選人空汙問題,要對空汙議題的表態,期望納入處置方式的政見。並且預計在今年9月,於北中南舉辦聯合遊行。對於台灣的認識,也因為拍照的任務,才有機會踏在議題的土地上,用身體經驗感受土地的溫度、氣味。詢問家安今年南部主辦單位時,我才想起去年(2017)南部的空汙遊行,在高雄捷運凹子底站,與「鳳邑文學獎」頒獎同日,陳菊也在會場。當頒獎結束,趕至凹子底站時,正好迎接遊行隊伍歸來。

這天(6/26)關於空汙對話,過了兩天我才知道,這是極具有意義碰面。就在偶然沙龍的前一天(6/25),立法院三讀通過「空汙法修正案」,高雄、屏東的公民權可能被犧牲了。全台灣將對「移動污染源」進行加嚴管制,而唯獨高雄、屏東,「移動污染源」與「固定污染源」可以進行「抵換」。「移動污染源」在減量3.33噸的污染排放之後,「固定污然源」可以抵換1噸的污染排放。雖然有補充規定,不可以抵換VOCx, Sox, NOx等物質。這次的遊行,會參與的。















偶然沙龍
對談:周家安(野自)、鄭中信
內容:友善農業、健康飲食、護樹、空汙、拍照、紀錄片
6/26(二)1900-2030

埔里曾經有間很有意思的餐廳,叫做河堤慢食,是由周家安和家人共同經營,空間簡潔而溫暖。家安曾到歐洲學習廚藝,手藝精湛,經營理念以友善農業、健康飲食出發,食材的採買,都是與當地的友善或有機的小農們訂購。會自行製作調味料,也會向信任的朋友們購買。印象深刻的是,食材會擺放在顧客活動的空間,烹飪時才會取用,讓人看見食物最初的樣子。

因為家安喜歡拍照,店內偶爾會張貼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同時歡迎朋友進行影像策展,我在暨大教學的攝影課同學們,也曾經到過這個地方策展,受到很大的照顧( 拾芭樂)。有時候,差不多在用餐時間過後,會開放場地,舉辦講座活動,內容涵蓋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不論內容為何,都會回歸自身,思考能力所及之處;或者反觀地方處境,串連個人或組織,進行在地實踐。(我曾在這裡舉著[反媒體壟斷]的看板打卡響應。關於馮小非( 上下游 News&Market )[多喝水]擴廠爭議講座「農地怎麼那麼貴?農業與青年的未來在哪裡?」,也是在這舉辦的,就在講座結束後,暨大自組社團組織[內埔農業後援會]成立。)

後來,他們全家搬遷到台中,弟弟秉持河堤慢食的理念,開設了 Algernon Food Meet. 鬍丘,媽媽也在沈澱一段時間之後,經營 毒小姐烹調廚房,對於友善農業、健康飲食的推廣,不遺餘力。這段時間,家安則是進入到護樹聯盟,致力於環境生態運動,有時在自然山林中奔走,有時在陳情抗議現場,生活經驗極為豐富,聽他談起各種談判現場,都覺得不是一般人所能經歷。喜歡攝影的家安,在NGO工作的時期,自然又累積了不少影像作品,曾經為了紀錄更全面性的畫面,購買了空拍機,拍攝俯瞰地面的畫面。有趣的是,他會拍攝社團組織需要的照片,提供新聞攝影之類作品,他也會拍攝自己當下的感受,創造出意象性的照片。不知道是否與旅居捷克的攝影師張雍有關,他曾經向張雍請益過攝影的想像。

實不相瞞,在地方人文飲食館有很多的概念,都是受到河堤慢食的啟發。總之,既然家安路過屏東,不邀請分享一下,實在太可惜了。他可以說的內容太豐富,所以就不設限了,讓有興趣的朋友主動提問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57112054741719/

鄭中信:縣道吸管184:聽聽交工樂隊(2001)《菊花夜行軍》說什麼

音像星期五:縣道吸管184(6/22)
(鄭中信筆記隨後補上)

談第九首歌曲「日久他鄉是故鄉」
詞:鍾永豐、夏曉鵑
曲:林生祥
主唱:黎氏玉印(越南)

參考文章
夏曉鵑「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走了多遠?」(2018)

備註:照片引自原專輯,鄭中信裁切後製,離開原意,圖曲不符。












音像星期五
-----------------------
講題:
縣道吸管184:聽聽交工樂隊(2001)《菊花夜行軍》說什麼
引言:鄭中信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34483256897466/











莊維倢:蘇門答臘隨心之旅(6/27)

星期三人文講堂
莊維倢:蘇門答臘隨心之旅
6/27(三)‭1900-2100‬。在地方人文空間

旅行的講題很常見,也很受歡迎。但是,如何讓旅行講座不一樣,更具有知識、反思、啟發,卻是傷透腦筋。在地方已經舉辦了「莊維倢:瑪雅探秘:中美洲之行」(4/18)、「洪郁心 在,繁華阿嬤家:帶著鳳梨酥遊最北印」(4/25)、「梁偉樂:旅行攝影(澳洲打工經驗)」(5/12)、「楊媛涵 Yen老師之不老師life(人文故事館):聖雅各之路」(5/25)、「楊媛涵:單車丈量南非」(6/6),以及接下來的「莊維倢:蘇門答臘隨心之旅」(6/27),連續三個月都安排了,而且似乎都是冷僻的地點,具有特殊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

時常向已經旅行39國的講者莊維倢,追問著「為什麼旅行?」、「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維倢總會如同蕭雅全(2010)「第36個故事」電影劇情一般,有各式各樣、豐富、精彩的故事可以分享,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卻總在末尾皺起眉頭,找不到答案。當我拿類似的問題問其他朋友,有時還會被反問「旅行一定要有意義嗎?」,這讓我思考著,這個問題為何對我如此重要。截至目前為止,暫時得出的答案是,我無法滿足各種旅行故事的分享,應該是「對於好奇終點究竟會是什麼的好奇」。而對於終點的答案,可能是關乎個人內心深處價值探尋,是極具有私密性的。這種價值的探尋,可能會是一生的追尋。

關於維倢蘇門答臘的旅行故事,是在高雄某個故事繪本屋聽的。依然記得維倢眼神閃爍著感動,縱使已經歸國多時,在分享紅毛猩猩主動親近人類的那一刻,依然欣喜萬分,彷彿是大自然的餽贈,永生難以忘懷。當她提起這個蘇門答臘時,我腦海中浮現的就是那天的情境。可是,當我提議訂個紅毛猩猩的題目如何?維倢卻說內容並非全然是紅毛猩猩,會有其他的故事,那趟旅行並沒有特別的規劃,更接近於內心的探索。所以,討論到最後,我們把講題訂定為「蘇門答臘隨心之旅」。我想,或許這場講座,會碰觸(接近)到我所期待的問題與答案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029214263998324/


瑪莉麗:生活無障礙(6/25)

身邊的故事(6/25) 馬妞鬆餅屋
馬莉麗:生活無障礙-行動不便者的日常(鄭中信側記)

馬莉麗是個從小便不良於行的朋友,在開場中,便安排了強大的思考。坐輪椅的人,失去了用腳移動的能力,並不表示因此失去了雙手。為什麼需要有人在後面推,才可以移動?難道就沒有辦法靠自己的移動了嗎?之所以會覺得震憾,是因為這樣的觀點,直接對「弱勢」的概念,提出批判與挑戰。當自己覺得自己是弱勢,便會對他人的協助習以為常,變得理所當然,忘記自己依然擁有的能力;當自己以弱勢的觀點看待他人,難免帶有姿態,給予協助的心態,會變成可憐、施捨、救贖,也不太健康。

對於移動的環境,莉麗提到埔里基督教醫院( 埔里基督教醫院愛心加油站)興建時,院長曾經邀請她到醫院參觀。當時,院長並未在莉麗身後推輪椅,總是站在旁邊,或是一同移動,讓她不太理解,反而指責院長貴為醫院之長,卻沒有同情心、同理心。院長反向的對莉麗提出問題,問她在移動過程中,有哪些路段會覺得吃力?莉麗在回想過後,發現埔里基督教醫院雖然有上坡路段,但不覺得有移動的困難。院長才解說,埔基的內部與週邊道路,只要遇到斜坡,斜坡的延伸距離,必須是高度的十二倍(長度=高度*12),這樣的距離,可以讓坐輪椅人移動,不需要他人的協助,家屬就可以真正的站在身旁陪伴(而不是站在後面)。這種將所有的人都視為完整的人,各種不同的人,各自有各自的需求,建造符合各種需求的醫院,所有的人就可以在醫院裡自由的進出,沒有協助或是被協助的問題。

因為讀書的緣故,曾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所在的愛蘭台地住了一年,聽了莉麗的描述,回憶環繞埔基的道路,甚至是到 醒靈寺的路段,時常看見坐著輪椅的病患活動(不見得是身障者),恍然明白道路設計所隱含的奧妙。莉麗在說完這個故事後,補充說到無障礙有「心理的無障礙」、「身體的無障礙」兩種,心理的無障礙,可以解決身體的障礙;反過來說,心理的障礙,讓身體充滿障礙。然後,輾轉走向另一個批判的戰場。

莉麗分享了某次的用餐經驗,提到餐廳老闆發現莉麗的不便,為了體恤身障者們的需求,於是將空間重新施工,改成無障礙廁所,成為友善餐廳。但是,這間餐廳並沒有因為友善餐廳的設計,而獲得身障者的支持。身障者的心理障礙,讓友善餐廳變成了無效的投資。原本想透過莉麗的分享,思考「在地方」的空間設計,反倒是被她規勸,只要有心服務就可以了,到訪過的身障者,會感受到老闆的誠意。莉麗的批判性思考很多,讓人有許多的省思。













身邊的故事(移地活動)
瑪莉麗:生活無障礙
時間:6/25(一)1400-1600。地點:馬妞鬆餅屋

我們和莉麗住在同一棟公寓,只是三樓與一樓的距離,當了快一年的鄰居,卻在最近一兩個月才有接觸。而原因其實很好笑,因為實在是睡得太晚了,肚子太餓,又不想自己煮,所以到她們姐妹的店裡( 馬妞鬆餅屋)吃麵。在那之前,我們時常看見莉麗坐著電動輪椅在大馬路上行走,每次老婆都會說很替她擔心,卻又感動得想哭。擔心得是,馬路上汽機車速度很快,怕莉麗會被哪個冒失鬼發生擦撞;感動的是,不論是身障者自己或是家人,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才有可能讓身障者自己在戶外活動。

我曾經花了很多的時間思考,如果有身障者來到 在地方人文空間,我該注意些什麼事?這個空間友善嗎?但是,頂多只是自顧自的想像,並沒有實質的措施。開始構思「身邊的故事」時,就想邀請莉麗了,請身障者現身說法,講述生活中的不便利,應該可以貼近生活中的問題,讓更多人關注身障議題。但是,我不確定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不知道該用哪種方式提出邀請,才不會構成冒犯?

因為莉麗也經營餐飲店,偶而會有身障者到她店裡用餐。我們試著向用餐的身障朋友詢問外食的問題,什麼樣的桌子比較不會造成困擾?走道空間要多大比較恰當?門檻的高度、斜坡的角度怎麼樣比較適當?或許是因為釋出善意的緣故,這位朋友與姍姍(莉麗的妹妹)講述了用餐的各種狀況。原本以為了解之後,可以改善在地方的用餐環境,但是,說著說著出現了讓我們驚訝的狀況,輪椅的平均寬度是80公分,而台灣單扇門的寬度,統一規格為70公分、80公分。這表示在地方的洗手間、樓梯間、廚房,輪椅全部都進不去,只能在1F用餐區活動。換句話說,台灣的建築物,除非設計師或是建商有特別考慮身障者的需求,否則身障者必須就現有空間,另外花錢改建裝潢,才可能有適合的居家環境。當我們正困惑時候,莉麗卻很正向的說,還好台灣有位總統夫人是身障者(吳淑珍),陳水扁擔任總統的那段時間,確實做了許多對身障者有益的建設與決策。因為與莉麗姐妹、友人接觸,讓我們更瞭解身障者的需求,也就更加肯定這個邀請的重要。

莉麗同時也是態度正向的人,她不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因為喜歡旅行,曾經環島台灣,也曾經出國旅遊。就在莉麗談論如何克服問題,分享陽明山的旅行之後,我們都覺得有太多四肢健全的人,限制在自己的框架中(包含我們自己),莉麗才是真正身心健全的人。希望未來也有機會邀請莉麗談談環島,如果莉麗願意的話。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80898045478154/

~時間與地點異動~
-------------------------
活動: 身邊的故事:生活無障礙-行動不便者的日常
時間:6/25(一)1400-
地點: 馬妞鬆餅屋(屏東市田中一橫巷72號1樓)
-------------------------
說明:
在雨天中移動,對四肢健全的人說,便已經造成困擾了,對於身障者來說,有更多的問題需要克服。因為,電動輪椅的啟動與停止,或是轉動方向,是靠把手上的按鍵、搖桿控制的,如果不小心雨水進入受潮,可能會有安全疑慮,後續的送廠維修,也所費不貲。

我們就假設下週一的下午,依然是雨天吧!所以,就到馬莉麗姊妹經營的店面「 馬妞鬆餅屋」聚會,可以更加理解,身障者生活中的日常。(週一(6/25)下午,「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移地活動,下午沒開,晚上才有營業。另外,參加活動的人,千萬別跑錯場喔!)


林聖芳:如果旅蛙在台灣(6/20)

林聖芳:如果旅蛙在台灣(鄭中信側記)(旅蛙仔)
6/20(三)星期三人文講堂

老婆總覺得「在地方」根本就不是店!因為,客人會很自然的走進廚房,會不好意思上廁所,會帶伴手禮。縱使是開店後才認識,客人都成為了訪客,不再是客人。聽了這段話之後,我哈哈大笑,覺得這樣很好啊!「在地方」的定位本來就不是觀光,活動幾乎不會在週末,大量邀請素人講者,期待居民聆聽講座(事實上也都是如此),這些互動才是真正的在地。這樣真的很好。

講者林聖芳(兔子)就是帶伴手禮來的的其中一位,提著三盒「史翠普荷式焦糖煎餅」蒞臨,分享了荷蘭人吃焦糖煎餅的方式。於是,沖煮了熱熱的黑咖啡,然後把焦糖煎餅當杯蓋,讓水蒸氣把焦糖加溫軟化,把肉桂香氣融入餅乾,等一切就緒,我們邊吃餅乾、邊喝咖啡,隨性聊青蛙的故事。(其實,下雨的夜晚,更適合穿雨鞋、穿雨衣、帶手電筒,到戶外做青蛙生態踏查。不是坐在房子裡面聽故事。哈!)

如果旅蛙在台灣,這個主角會是什麼樣的青蛙?這大概是需要最先釐清的問題。根據兔子的判斷,這隻青蛙超級愛到溫泉區旅行(曾經寄回煮溫泉蛋的照片),必須是耐得住高溫的青蛙,台灣地區也只有分佈在花蓮的「日本樹蛙」(Buergeria japonica)了。這種樹蛙會將卵產在40度C左右的溫泉裡(這不是陽明山擎天岡冷水坑的溫度嗎?嗯~有點燙),成蛙可以在溫水中游泳。如果是一般青蛙,還沒靠近溫泉區,就已經被煮熟了,根本無法煮溫泉蛋當點心。另外,日本樹蛙不會爬樹,所以旅蛙的照片幾乎都是在平地,涉及攀爬的動作,都很笨拙(這點可以請各位玩家翻閱照片佐證)。常常跟旅蛙旅行的螃蟹,顏色是紅色的,應該是來自龜山島海底的「烏龜怪方蟹(硫磺怪方蟹)」(X. testudinatus),他們活動在海底火山熱泉口(大約是140度C)附近,正常水溫的區域,以被高溫燙死的浮游生物為食……似乎也是個怪咖,難怪身體紅通通的,像被煮熟了。所以……日本樹蛙與烏龜怪方蟹同樣來自東岸,比鄰而居,又都可以耐高溫,一起整理包袱旅行,還蠻合理的。只是,到相對低溫的環境旅行,還登高望遠,冒險做出不曾做過的事(有爬鐵網的照片),應該會很冷、很挫吧!至於常常出現的蝴蝶,應該是青斑蝶屬(Tirumala),型態和顏色的特整掌握,都很清楚,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爭議,只是無法精準判斷物種,因為常有混居,形質區隔細緻。(在現實中,螃蟹會夾死青蛙(守宮會吃掉青蛙),青蛙會吃掉蝴蝶,真實的生態習性如何;生態廊道的規劃設計,如何協助物種移動……種種細節,就不提囉!)

兔子分享了很多「照片」,生態與遊戲交錯解說,很吸引人。同坐在一張大桌子,邊喝咖啡,邊吃餅乾,看電腦螢幕,用聊天的方式進行,互動性超級高。這是講座所追求的感覺,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塑造這樣的氛圍,讓所有的參與者可以滿載而歸、成為朋友。













星期三人文講堂(6/20(三)19:00-21:00)
林聖芳:如果旅蛙在台灣

與講者林聖芳認識,是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當時我們都是數位典藏計畫的助理,她負責甲殼類(主要是螃蟹),我負責魚類(主要是珊瑚礁魚類)的標本採集與檔案建置,我都叫她兔子。兔子是名符其實的低調才女,求學背景是新聞,工作內容是生物與生態,興趣是音樂,會拉大提琴、彈鋼琴,熱愛體育活動,喜歡看書(在地方人文飲食館所有喬斯坦•賈德、廖鴻基的著作收藏,都是兔子贈送的),追劇或是玩Game都很專業,是很享受生活的人。這不是徵婚啟事。

在2004年到2011年間,有部《Keroro軍曹》(ケロロ軍曹)動畫,當時我們的午餐時間,就是窩在電腦螢幕前,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這部動畫有很多文本互涉的梗,諸如劇情、臺詞、動作、道具、服裝、人物……等等,常常引自日本某部影集、動畫、電影,以戲謔的方式向經典致敬。我們一邊看得哈哈大笑,看似輕鬆,卻也會一邊進行文本考據(考古),找出影片的梗,來自於哪部影片,有點過度認真。為了看得精緻、細膩,所以約好,每次最多只能看3集,而且不能偷跑。哈!

為什麼會有「如果旅蛙在台灣」這場講座的促成呢?因為當我知道兔子在玩「旅蛙」遊戲,馬上就有種直覺,兔子應該不會單純的玩遊戲,空等待青蛙寄回來的照片,或是蒐集逸品(據說全部到手了)。應該會有職業病,時不時推敲旅蛙遊戲中的生物品種。例如:在某種環境下出現的地鼠,會是什麼品種?(大範圍推測)什麼地鼠可以與青蛙處於同一個環境?什麼樣的地鼠可以和老鼠共處?(逐漸縮小範圍)結果,也算被我料到了,她竟然在網路上,蒐集各類生物魔人的判斷,整理出「旅蛙」臺灣版本的生物品種(據說日本也有批生物魔人在做相同的事)。臺灣的青蛙研究學者楊懿如,也加入了這個戰場,用旅蛙遊戲談生物品種、環境教育。

既然遊戲都玩到這個程度了,怎能不邀請來呢!如果對生態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還沒蒐集到逸品的朋友,可以請教她怎麼玩(咦~)。總之,這又是場跨領域的講座,錯過了,就太可惜了!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96792367600491/

鄭中信:台灣美景。美景台灣:談吳政璋《愛台灣I‧DIE‧WANT》攝影作品(6/22)

音像星期五
鄭中信:台灣美景。美景台灣:談吳政璋《愛台灣I‧DIE‧WANT》攝影作品
6/22(五)1900-2100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藝文專業,是講座、攝影、刊物,很高興「星期三人文講堂」受到講師與參與者的支持,得以順利的發展,可以逐步拓展其他兩個專業。

其實,早在3月開始,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五晚間便有「二五評圖會」,廣邀攝影同好分享創作,討論攝影的各種可能性,為「音像星期五」暖身。從5月10日開始,也與熱愛音樂的訪客Tony Li合作,以個人FB網誌的形式,分享與屏東有關的音樂人與音樂(原本規劃一星期一篇文章,於每週五發刊,但Tony發表量大,一星期撰寫三篇歌單,所以改為每週一、三、五發刊)。在6月15日開始,將陸續安排沙龍講座,以攝影、影片、音樂做為主題,陸續完成「音像星期五」的想像。期待各位的支持。

關於「台灣美景。美景台灣」的講題,是討論 吳政璋(1965-)的「I‧DIE‧WANT台灣美景」攝影作品。這系列的第一組作品是於2007年,在校園走廊創作的。創作的靈感,源自於臺灣教育制度的質疑。從事藝術創作的吳政璋,自從到大學任教之後,因為大量的教學、研究與行政業務,讓個人的藝術創作完全停擺。於是在極度鬱悶的心情中,將自己做為拍攝主體,站立在學園空蕩蕩的走廊,完成第一張無臉肖像的作品。自此,開始延伸出系列的創作,將身體做為影像的組件,縮小身體在畫面中的篇幅,採用「以人帶景」的方式,逐步擴展成臺灣地景的影像創作。

吳政璋的這系列的影像創作,善用服裝、身體姿態的符號意旨,搭配光線的掌握,產生奇異的人物風景。他讓自己穿上筆挺束縛的中山裝,雙手自然下垂或擺放於背後,以近乎立正的姿勢,象徵規訓的身體,臣服於威權的約束。他以「強光如同一種情緒的釋放」、「造成人臉的「盲目」與「失明」」的概念,在長時間的曝光操作中,用雙手拿著閃光燈,朝向自己的臉龐連續打燈,以過度曝光的方式,將臉龐的痕跡抹除。讓沒有臉龐的肖像,表現出個體在整體的體制下,被迫接受、失去意志、沒有自由的鬱悶。

這只是這場講座的前言,如果想知道更多……你知道的。影像創作可以有各種想像,如何產生更多的演繹,就在於我們如何理解影像,利用這樣的媒介,闡釋想說的故事。讓我們一同閱讀、一同思考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3645271445044/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8篇.6/22)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8篇.6/22)
-----------------------
倪重華《鏗鏘真言》推守文化,2013。

https://bit.ly/2K84vI6
----------------------------------
音樂書籍推薦:倪重華 - 鏗鏘真言
TONY LI·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可能很多人認識倪桑,是在他擔任台北文化局長的時候而知道這個人,但,這本他的書鏗鏘真言我非常的推薦,裡頭除了有很珍貴的圖片外,也有很多當年真言社藝人的介紹與描述,像是伍佰、林強、李欣芸跟林暐哲的baboo樂團、朱頭皮、亂彈阿翔、紅唇族等,隨意翻閱裡頭的文字,就能讓你了解,那年代蓬勃發展的音樂狀態,整本讀完,你會明白,創意跟創新的idea及跨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像是倪桑後來還去作了電視節目,這也是我一直期許自己應該保持的想法,身為喜歡音樂的人們,真的不能一直用死板的角度去看待音樂,否則就會是一灘死水,從書中可看得出來,倪桑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也很有獨特的眼光,懂得去挖掘新音樂,如果倪桑的想法跟當時很多人一樣死板,不知變通,那麼就不會有伍佰跟林強了吧,另外,倪桑也在書中提到了當初跟中國的音樂人竇唯、崔健交流過程,還記得倪桑問了竇唯,你的樂隊會何叫做夢,竇的回答也很妙,他說因為做過的事都成夢,這段談話也彷彿預言了為何竇唯後期會往夢語般追求意境的曲風進行探索,還有像是當年亂彈阿翔也是透過伍佰寄demo帶給倪桑,才進了真言社,總而言之,有很多台灣九零年代的音樂脈絡都可從書中得知,值得一看及收藏。

鄭凱謙:當搖滾成為參與歷史的方式:談ChthoniC閃靈樂團〈鎮魂醒靈寺〉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特別邀稿
-----------------------
當搖滾成為參與歷史的方式:談ChthoniC閃靈樂團〈鎮魂醒靈寺〉
鄭凱謙/撰稿

ChthoniC閃靈樂團( CHTHONIC 閃靈),其團名ChthoniC為希臘文,為眾鬼神聚集之地。其歌曲內容以台灣鬼神傳說、歷史為主軸,融以二胡、嗩吶、尺八、三味線等樂器於金屬樂曲中。

這次要介紹的不是較廣為人知的皇軍或是暮沉武德殿,而是與收錄於2011年發行專輯《高砂軍》中的最後一首歌曲〈鎮魂醒靈寺〉。醒靈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上(愛蘭,古稱烏牛欄),醒靈寺下的愛蘭橋,也是目前埔里地區與魚池鄉(日月潭)、台中市等地的交通要塞。

閃靈樂團於《高砂軍》專輯發行當年,於醒靈寺廟埕舉行【醒靈寺大決鬥】演唱會,而本日介紹的歌曲〈鎮魂醒靈寺〉的MV,即為當時演唱會的畫面。〈鎮魂醒靈寺〉主要講述二二八最後戰役「烏牛欄戰役」的故事,並佐以神話想像。此曲描述228事件後,國民黨黨軍由基隆與高雄兩路鎮壓反抗勢力,而台中青年學生組成的青年軍二七部隊,從台中敗退到埔里,再退至烏牛欄地區,駐守醒靈寺。於醒靈寺與國民黨黨軍隔著吊橋(今愛蘭橋)對峙。醒靈寺內的乩童潘正源,為了拯救夥伴潛往地府竊取生死簿,不料最終仍被鬼王制服判刑,只能看著同伴們在獨裁政權下斷背命輪迴(潘正源部分為閃靈創作神話故事,其餘皆為史實,而此首歌曲的描述內容也以此為主體)。1947年3月16,二七部隊僅存不到五十人,彈盡援絕後將武器埋藏後逃離,而二七部隊成員之一黃金島先生前陣子才到牛耳石雕公園參與《二七部隊》紀錄片放映。
-----------------------
註:埔里武德殿為當年二七部隊指揮本部(今埔里鎮公所),同時也是1930年霧社事件日本軍隊的剿番本部。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7篇.6/21)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7篇.6/21)
---------------------
summer《輕鬆玩》主唱

2014.02.27 發行《we.man.Love 我們愛》首張 EP「asking answer 自問字答」

https://bit.ly/2K2WO5X
------------------------------
輕鬆玩summer - 我所看過的屏東現場
TONY LI·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前言:summer是目前定居於恆春的音樂人,輕鬆玩則是她以前所組的樂團,海角七號的片尾曲風光明媚正是來自於她的詞曲,2017年的2月曾在現以消失的屏東市藝文樓,聽她唱歌,因為感冒的原故,那天她的聲音狀況雖然沒有到很完美,但她仍然盡力做好整場表演,唱了好幾首歌,以下推薦幾首她的作品。

1. summer - 蜉蝣生物
https://bit.ly/2K153vY
這首歌的影片正是summer自己作的,她把她自己在墾丁生活的點滴記錄,剪成一個簡單的MV,她曾說過沒有預算有沒有預算的做法,於是這個歌的MV就這樣形成了。
2. summer - 尋找完美
https://bit.ly/2MIZC6v
summer曾說過這首歌是在她最黑暗的時候寫的,因為沒辦法在生命中找到完美的那一塊,於是憂鬱,幸好在當時身邊還有朋友支持,有音樂可以依靠,多年後回想,慶幸有那段低潮期,可以成為創作的養分。
3. summer - 此刻
https://bit.ly/2M9rO1A
這首歌描述著一個人在夜晚,回想起過往愛情的那些回憶。
4. 輕鬆玩樂團 - 看清
http://bit.ly/2ysjN5N 
這個歌非常的有名,正是來自summer以前的輕鬆玩樂團,好幾年前也是因為當時的選秀節目很多人唱這首歌,才認識這個樂團,可惜現在她們沒運作了,但,雖然如此,這首歌,仍然是華語流行的一個經典。

註:附上輕鬆玩主唱summer的個人粉專
http://bit.ly/2M7FPN7 

彭巧如:是誰定義了客家菜(6/13)

星期三人文講堂
彭巧如:是誰定義了客家菜(鄭中信側記)
6/13(三)1900-2100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核心價值,一直是思考文化的各種可能性,不只是回顧、前瞻,更加強調跨域的理解與交涉。因此,知識內容必須夠強大,強大到可以相互溝通,衍伸合作的企劃;強大到可以深入淺出,以親民的形式傳遞訊息。雖然,在地方還不算是成熟的平台,但是希望可成為醞釀想法的場域。很慶幸有朋友們持續支持,可以讓這樣的理念持續下去。竭誠歡迎朋友們蒞臨分享研究成果。

在吳文基「雨傘運動: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6/1)之後,彭巧如( 繫。本屋)「是誰定義了客家菜:以南遷北客家庭為例」(6/13)是第二場論文的分享。在講座中提及,台灣的族群遷徙,大多涉及到政治或產業決策,或是自然災害下的迫不得已。原居住於北部地區的客家人,也是在類似的情境下,小規模的遷徙到南部(簡稱「南遷北客」)。而巧如做為一個南遷北客的子孫,對於遷徙的族群如何維持原鄉的連結(所謂的原鄉在哪裡)?如何建構社群的認同?如何鞏固我群的世界?有一系列的提問。於是,從日常飲食入手(主要是醃漬品),採用敘事分析的方式,逐步由飲食文化,討論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建構。

巧如嘗試學習並紀錄醃漬物品的製作方式,但始終遭遇問題。長輩以自身的經驗,傳遞糟麻(紅糟)、霉乾菜、桔醬的製作技術,完全無法量化。例如:食材乾燥的程度、搓揉的力道、鹽巴的比例,全部都是長輩當下的直覺。這讓巧如在學習過程中,時常受到長輩們的修正,彷彿那種當下的直覺與經驗,隱藏著某種系統,有待科學的挖掘。而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批材料,不同的製作者之間,似乎可以接受操作的差異,心照不宣的建立了製程的默契,讓所謂的科學邏輯,又變得無法成立。

在食材的取得方面,存在著時間性與地域性,讓日常飲食敘述變得更加不確定,卻也確定了歸納的方向。例如製作艾粄原料的艾草,僅生長於清明節前後,而艾草各品種的風味不同,有其品種限定,而品種限定之後,又依據地域的不同,會出現口感的差異。另外,食材會隨著每年的氣候環境的差異,呈現不同的風味,既使符合品種、時間、地域的條件,依然會出現落差,更遑論製程中的差異。尤其,當長輩在乾、泡(漬)、醃、醬種種製程中,特別強調某種氣味、口感,又會出現更大的歧異。(巧如特別提及桔醬的口味,新竹偏向甘甜,苗栗偏向酸,強調的味道不同)正因為客觀條件充滿不確定性,更加強化非客觀性的論述趨向,以身體感(視覺、味覺、嗅覺)的現象,建立文化意義的連結,更有助於飲食認同的理解。

當族群(例如南遷北客)試圖用飲食差異,區隔社群時,可以理解為身體感所形塑的文化差異與心理認同。在身體感的飲食認同下,建立族群的記憶與認同,藉以鞏固我群邊界(社群認同),區隔異己(他者)。

這個理解模式很有趣,讓人很想延續提問。如果客觀條件必然出現差異,便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縫隙。透過人為的方式,有可能讓身體感趨同,以至於弱化認同的邊界,我群/異己、主體/他者有可能重組,產生新的區隔。(第一次在網絡上自由演繹,還望見諒)













彭巧如:是誰定義了客家菜

講者彭巧如是屏東市獨立書店繫。本屋的負責人,這個獨立書店所陳列的書籍,主要以社會學、人類學為主,每月都會有相關講座活動。另外,還成立飲食研究室,以飲食文化為題,在書店旁的小建物,研發各類創新料理,偶有發表會的舉辦。之所以有這場講座的促成,來自於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在三月中旬的提議,討論交換講座的可能性。好事多磨,雙方一直因為業務繁忙,直至五月底才敲定日期,很期待這場醞釀已久的盛會。

講者彭巧如曾經在她的論文中提到,飲食口味的差異「主要建構在多項身體感知造成的異己感知上」,而身體感知雖屬於個人感官經驗,卻也是透過「文化教養、飲食實踐、身體展演和集體記憶等多項條件而習得」,個人的飲食習慣與經驗,是在族群與文化的框架之下形塑而成。要為飲食經驗下定義,勢必要了解經驗所來何處,才有可能描繪出約略的輪廓,是個龐大的工程。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店主人(我)出生於桃園,在屏東長大,應當也是巧如論文所提及「南遷北客」的討論對象。如果說南北飲食的比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肉粽的差異。桃園的肉粽包的是油飯,裡面會有魷魚絲、香菇切絲、豬肉切絲,然後用一片又大、又寬、又厚,褐色的竹葉包覆。吃肉粽的時候不用擔心葉子破掉,米飯顆粒分明,而且帶有油酯,不會黏在葉子上。屏東肉粽的飯是白色的,裡面有蛋仁、肥肉塊、香菇片,粽葉是綠色的,通常要用到二片又小、又薄的葉子。記憶中常常因為米粒黏在葉子上,或是葉子容易破掉,而感到困擾。就香味而言,褐色的竹葉與綠色的竹葉確實有明顯的差異,褐色的葉子有種老木的厚實,青色的葉子有種新鮮的清香。因為喜歡吃糯米,所以也不太挑惕,各種肉粽都吃就是了。

對於什麼是客家菜餚?我沒有仔細思考過,因為涉及「誰是客家人」的界定,那涉及了族群的組成、遷徙,牽扯了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是個龐大的課題,不太敢碰觸。而巧如所要處理的問題更大,似乎要討論「是誰定義客家人」,是誰定義了族群,乃至於在定義族群之後,定義族群的飲食文化。很期待這場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41867259723394/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6篇.6/18)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6篇.6/18)
------------------
大竹研(1974-),日本千葉縣。
參與專輯《圍庄》(2016)、《我莊》(2013)

https://bit.ly/2HW2MAr
-----------------------------------
大竹研 - 我所看過的屏東現場
TONY LI·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前言:去年的12月,我在屏東小陽日栽書屋舉辦的小型音樂節看了大竹研精彩的吉他演出,因此迷上了他的音樂,大竹研老師來自於日本的千葉縣,而他的音樂身分卻很多元,除了是生祥樂隊的吉他手外,同時自己也組了一個叫東京中央線的樂團,另外,更有個人的吉他演奏作品,偶爾,也會和知名的歌手合作,例如張惠妹,那場小陽的演出,還記得,原本大竹研老師只是在草皮的小舞台上作彈奏,但,彈奏到一半,就突然走入觀眾群,跟大家互動,形成一個no stage的氛圍,那畫面回想起來,真的很浪漫,以下推薦幾首大竹研的吉他演奏曲。

1.大竹研 - Little Migrant Blues
https://bit.ly/2JUbhkn
歌曲的中文名稱為小移民藍調,是首1分多鐘的短曲,描述著對家鄉想念的哀愁。
2. 大竹研 - 2005年的某個創作曲
https://bit.ly/2tfplKO
這首是2016年大竹研老師在小陽日栽書屋表演的影片,真的可惜當時這場沒跟到,只看過2017年小陽音樂節的現場,這個曲子的名稱連大竹研老師本人都忘記了呢,但,聽起來非常的放鬆、怡然自得。
3. 大竹研 - life
https://bit.ly/2HXZ0pX
大竹研老師曾表示,日本的311之後,他的內在湧起一個新的念頭,如果毫無希望,人是無法存活的。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裡,有一點希望,一點點光。這首life便是在這樣的情境中誕生的。

鄭中信:聊聊家鄉的味道(客家)(6/18)

身邊的故事
鄭中信:聊聊家鄉的味道(客家)
6/18(一)1400-
昨天晚上因為風雨的關係,接送老婆上下班,順道去夜市吃宵夜。老婆說她的味覺變敏銳了,可以區隔外食有沒有放味素,區隔食材新不新鮮。我只能苦笑的說,大概是這家店生意不好,料理沒有辦法當天售出,又礙於成本捨不得拋棄,所以每天加熱、加水,沒有了味道,一直加調味料。
味覺的培養,與家庭飲食有很密切的關聯。為了開業,我一直在捕捉阿婆(我的祖母,「阿婆」即是客家話「祖母」的親屬稱謂語)的味道,越是追逐,越是發現那個味道很簡單,只是心意。因為希望家人健康,使用新鮮的食材,會向信任的攤商購買特定食材,例如訂購自家畜養的雞隻,自製的麵條……等等。為了讓料理細緻,盡可能將干擾口感的部分去除,總是會看見阿婆坐在板凳上處理食材,一坐就是幾十分鐘,只為了準備一道菜。充滿心意的料理,很難在量產的商品中複製,還好在地方的來客數不多,沒賣完的自己吃,始終維持品質(苦笑)。
對於遷居他鄉的我來說,所謂的家鄉的味道,並不具有區域或是族群的泛稱,就只是「家」的味道,祖母的味道。為了分享這次的「身邊的故事」,找出了2012年3月,拍攝阿婆製作客家菜包的影片(由我掌鏡),以及同年4月,拍攝由阿婆指導,由我製作發粄(發糕)的影片(由老婆掌鏡)。當時因為父親去世不久,為了消解祖父母的喪子之痛,時常回鄉陪伴,在對話中,充滿濃濃的「回家」語境。影片紀錄了製作工序,卻幾乎沒有製程的解說,只是祖母與孫子、孫媳的日常對話。就是三個人討論著白頭翁客家話怎麼說、台語怎麼說,會站在哪裡,對著我們家的窗戶叫;討論大捲尾客家話怎麼說,叫聲怎麼模仿……。說著、說著,菜包就包完了,也蒸好了。
就在父親去世的一年半之後,祖母也走了。那天製作的鹹菜包與甜菜包是什麼味道,早就忘記了;那天製作的發粄是什麼味道,也不是那麼重要。那個氛圍,才是我與故鄉連結的媒介,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我並沒有強大的「我群」意識,更在乎的是「家」的維繫,所謂的味道,應該就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心意。












身邊的故事(6/18(星期一)14:00)
鄭中信:聊聊家鄉的味道(客家)

大概是「講堂」、「人文」的詞彙語義太過嚴肅,參與「星期三人文講堂」的講者們,總會準備90分鐘以上的內容,播放豐富的PPT。原本期望講者輕鬆分享,與會朋友輕鬆聆聽,在對話中展開交流,卻在名稱與形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增添了所有人的負擔。為了拓展更多對話的可能性,於是有了「身邊的故事」的活動發想。

關於「身邊的故事」的想像非常多元,所謂的「身邊」可以把自己當作主體,說說信手拈來的個人經歷、興趣、專業;也可以將主角轉換為周邊的人事物,講述他人的故事。每次活動,會有一位主講人,一位引言人。主講人可以是任何人,講題也可以是任何主題,以主講人所要分享的內容,訂定活動的主題。例如這次的講題「談談家鄉的味道」,便是以故鄉的味道做為發想,聊聊家常料理、故鄉記憶、異地生活之間的關係。引言人同時也是主持人,讓主講人可以流暢的講述故事,也適時的拋磚引玉,讓參與者可以參與對話。

參與人數過多,會造成講者的壓力,所以限制在8人以內,圍繞在大桌子周邊為原則。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參與者也可以分享自身的故事,類似於聊天的形式,逐步開展當天的主題。輕鬆的模式,或許更能打開話匣子,有更多的生命故事被看見,獲得更多的激盪。

第一次聚會的設計「聊聊家鄉的味道」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大仁科技大學古佳峻老師贈送了《落在她香:新住民家鄉料理的心故事》獨立刊物,所以有了以食物會友的發想;在活動中還可以贈送刊物,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新住民的料理,以及獨立刊物的製作。第二是正逢齋戒月期間,希望邀請穆斯林的朋友,談談齋戒月、開齋節的食物,認識不同信仰的飲食文化。但是……店主人的人際不夠廣闊@@,只好自己來開場,說說故鄉的食物了。

出生於桃園楊梅客家庄,卻在屏東枋寮閩南村長大的人,在逢年過節中(過年、清明、重陽),往返於南北兩地,會如何講述客家食物的味道呢?有簡短的影片,看看80多歲的客家阿婆(我的祖母),如何講述發粄(發糕)的製作,如何牽動講者的鄉愁(家愁)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08594606114399/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5篇.6/15)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5篇.6/15)
------------------
關於端午節的歌
「黑名單工作室」1989 《抓狂歌》陳明章〈.慶端陽〉
「mary see the future」2013〈Save Me Qu Yuan〉

https://bit.ly/2JFVN4s
---------------------------------
端午節的歌
TONY LI·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前言:日子總是過著比想像中的快,伴隨著屏東梅雨的氛圍,端午佳節即將在下周來臨,以下推薦兩首歌,作為心中的應景歌曲。

1. mary see the future - save me qu yuan
https://bit.ly/2y9OigE
先知瑪莉對我來說還真的是頗重要的樂團,團員有幾位也都來自屏東,無論是雨季或端午節,你總是可以發現他們唱著這些很生活場景的歌,save me qu yuan的中文翻譯正是救我、屈原,歌詞裡有提到Bearing all the anguish Fighting on you own way I wish I have a bit of your faith,中文解釋大概是說,承受了所有的痛苦,獨自一人的奮鬥,多希望我能有你一半的信念,可看出創作者有著向屈原致敬的意味,並藉著屈原的精神來自我期許,把這首歌選入此歌單,藉著這樣搖滾的樂風,讓端午節多了一些樂趣。

2. 陳明章 - 慶端陽
https://bit.ly/2JAaXI8
陳明章對台灣音樂的重要性,我想應該沒人會否認,縱使你完全不熟,但,追追追這個歌,你一定知道,近期,陳明章老師更要和吳念真導演的綠光劇團,共同打造音樂劇,回到慶端陽這首歌,最原本就是收錄在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的專輯中,而我所選用的版本就是抓狂歌那張唱片的編曲,歌詞主要描述著端午佳節等待划龍船以及週邊熱鬧的景象,雖然現代很多節日都變得比較沒那麼重要,連自己都感到麻痺,但,聽著這個歌,腦海裡浮現的台灣傳統記憶,卻還是有一定的畫面感。

鄭中信:你怎麼知道一半不是全部:談 萬芳 One-Fang(2015)《一半。萬芳的小劇場》專輯(6/15, 9/5)

音像星期五(6/15)
你怎麼知道一半不是全部:談 萬芳 One-Fang(2015)《一半。萬芳的小劇場》專輯

對於死亡的問題,如果始終避而不談,當祂來臨時,不論是對將死之人,或是對其親朋好友而言,都將來不及應對,也將來不及思考。當祂來到,終結某個生命時,生者又該如何總結死者的人生。所謂的人生,究竟該有多長?怎麼樣才算是一生?

萬芳(1967-)的《一半。萬芳的小劇場》(2015)專輯,總共收錄5首歌(〈練習失去〉、〈誰〉、〈讀樂樂〉、〈一半〉、〈同樣的存在〉),就形式上,是普遍專輯收錄規模的1/2,但是48歲的萬芳,以整全的概念看待這張專輯,又以「一半」的專輯名稱,重複的探問,所謂的全部究竟所指為何?什麼樣才叫做全部?其中,闡釋擁有與失去之間的〈練習失去〉,與已故歌手蓓麗跨時空對唱的〈誰〉,沒有終點的解散〈一半〉,都在在向終點提出思考,所謂的終點是否即是當下結束的那個時刻,沒有參照,也就沒有所謂的一半;在結束之前的所有,便是全部。

其實,早在2010年的萬芳,便已經發表《我們不要傷心了》專輯,開始面對生死的課題。在同名歌曲,黃韻玲(1964-)作詞作曲的〈我們不要傷心了〉歌中提到,已經到了送別同輩的年紀,隨著年紀的增長,只會有越來越多的送別,在失去與傷心之後,終究必須撫平情緒,珍惜自己與他人依然存活的生命。兩張專輯相互呼應,用音樂闡釋著音樂人對於死亡課題的思考與回應。

所以,回應這張專輯的核心精神,這場活動,我們不只是聽音樂,也來談談失去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01651497123477/?active_tab=about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楊媛涵:單車丈量南非(6/6)

楊媛涵:單車丈量南非
6/6(三)晚間19:00-21:00(鄭中信心得)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因為對於南非的陌生,再加上負面的訊息遠多過正面的訊息,因而對陌生的地方貼上各式各樣的刻板標籤,反而不能清楚的認識南非這個國家,無法得知那片土地的真實面貌。講者楊媛涵(Yen老師之不老師life)在講堂中提及,如果沒有勇敢的出發,永遠不會知道目的地有些什麼,縱使出發前有各種提醒、質疑,也讓自己有些擔憂,還是鼓起勇氣,與兩位朋友出發探訪南非。

對於南非的旅行,媛涵特別提到住宿的方式。因為野外紮營的變數太大,不只是天候變化,會遇上什麼樣的人與事,完全無法預測。因此,寧可花錢住宿,有保護與屏障,會安全一些。而且南非的住宿相對便宜,只花了幾千塊的費用,便可以有整棟樓房,或是整個樓層的空間。居住環境乾淨,風景也很優美,有些會提供餐點,對於旅行的人來說,是豪華的住所。在單車旅行途中,雖然還是有人會再三提醒,某某地區不要停留、要小心提防之類的叮嚀,讓一行三人擔心非常,但是卻未曾發生路人所說的狀況。

另外,提及曼德拉(1918-2013)反種族隔離政策,以及種族和解,對於南非有深遠的影響。例如中非、北非的族群在政治環境與自然環境惡劣的處境,嚮往在無條件接受其他種族的價值,因而湧入南非這個相對人道的國度,造成種族更加多元、複雜,所謂的負面標籤,可能有部分來自貧窮的外來族群所致。還觀察到,南非的白人不見得富裕,因為後來衍伸出的黑人保護政策,黑人可以透過任用比例的保障,獲得一定數量的工作職位。久而久之,黑人逐漸位居高位,掌握資源與權力。

對於南非時常發生爆炸事件,媛涵提到當地的觀點,原因並非來自宗教或是政治的恐怖攻擊,而是「摧毀是為了讓別人和自己一樣貧窮」。這讓人想起「守門人」(The Gatekeepers, 2012)這部講述以色列情報組織「辛貝特」(Shin Bet)的紀錄片,其中也提及類似的敘述。一位伊朗心理醫生曾對辛貝特的領導人說道,伊朗無法戰勝以色列,但是依然會不斷的攻擊。因為「你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勝利」,恐怖攻擊所造成的痛苦,遲早有一天會耗弱以色列,讓以色列感受到相同痛苦。這種對於資源、權力的深刻描述,確實讓人警醒。南非的社會與政治,究竟出現什麼樣的分配問題呢?

聽媛涵描述的這趟旅行,完全沒有發生行前所提醒的種種狀況。對於我來說,透過行動破除成見,是重要的心得與感想。

另外,在會後的交流中,曾經詢問單車旅行與徒步旅行,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差異?媛涵的回應令人意外。她說騎乘單車,會讓旅伴互動的緊密度增加,徒步反而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因為單車是機械驅動,難免會出現故障(鍊條脫落、爆胎、煞車異常、輪筐變形),而停下來維修。另外,單車旅行往往每日移動數十公里遠,如果旅伴之間沒有約定在特定地點、時間等候,過程沒有互相照應,一但某個旅伴在路途中,出現無法排除的機械故障,而騎在前頭的旅伴又沒有等候,一直向目的地移動,終將會讓距離越拉越遠,脫隊的旅伴會越來越孤立無援。為了避免這樣的意外發生,單車旅行通常比較會集體行動,或是會在約定在特定地點集合,等全員到齊,才會繼續推進。果然是熟悉單車旅行的旅人,才會有的經驗談,是非常寶貴的分享。
















楊媛涵:單車丈量南非
6/6(三)晚間19:00-21:00

店主人曾在4月邀請的國中小同學黃文福,以「嘿!一起慢跑吧!」(4/14)為題,在偶然沙龍中分享。那天下午一結束講座,阿福便匆匆趕去高雄夢時代,參加當天晚上的「2018 PUMA 螢光夜跑」,展現路跑愛好者以運動會友的熱情。正在思考規劃其他休閒活動時,FB粉絲專頁「 Yen老師之不老師life」的管理人楊媛涵便私訊聯繫,是否可以至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分享用單車環遊世界的經驗。一方面在地方的活動受到肯定,二方面在於講題正好可以和路跑、旅行遙相呼應(莊維倢「馬雅探秘:中美洲之行」(4/11)、洪郁心「帶著鳳梨酥遊最北印」(4/25)),具有雙重的延續性,感覺萬分欣喜。

用「丈量」這個詞彙,描述單車旅行,並非單純的距離概念,裡面還包含著移動者對於移動這件事的隱喻。這讓人聯想到陳懷恩的電影作品「練習曲」(2007),以聽障者為故事主角,選擇冬天東北季風時節,沿著東岸,由南向北逆風行的單車環島行動,以人物與時節的不平凡,讓環島所見的台灣風景,也變得不平凡。另外,也想起環法自行車賽,這個最初僅是運動雜誌為了增加銷售量的活動賽事,因為群眾的熱烈迴響,讓自行車賽事逐步成為全國活動。爾後透過路線的規劃,陸續賦予描繪國土疆界展現主權,呈現特色風景推動國際觀光,使得選手與觀眾的參與,也被賦予複雜的意義,無法以單一面向詮釋看與被看,更接近於多重的權力關係,有更多層次的寓意。

講者楊媛涵以單車丈量旅行,已經可以引起諸多思考,而旅行的地區選擇南非,讓丈量這件事更加耐人尋味。在南非這個國家,發現了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曾經被視為人類的發源地。本地民族多元,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南非歷經殖民統治之後,也讓種族變得繁複,人種的顏色與權力,屢屢出現種族衝突、隔離的問題;另外,因為埋藏有鑽石、金礦、稀有金屬等礦石,也常出現資源的爭奪。媛涵在人文故事館「聖雅各之路」(5/25)討論朝聖的意義之後,究竟想要在「單車丈量南非」(6/6)拋出什麼樣的問題,讓與會的朋友一同思考呢?真是讓人期待啊!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4篇.6/11)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4篇.6/11)
-----------------
王榆鈞/用聲音說書的吟遊詩人

https://bit.ly/2y5nYUG
--------------------------------
詩與歌的溫度 - 王榆鈞
TONY LI·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前言:二零一六年,我在一個叫台灣好大團的網路直播平台,看見了王榆鈞與她的樂團時間樂隊的表演,從此喜歡上她那樣將詩與歌結合的音樂創作,同時,她也常跟其它音樂人合作,拓展更多的音樂可能性,例如,流氓阿德、萬芳、記號士樂隊等,自己也買了兩張她的專輯,以下推薦幾首她的作品。

1.王榆鈞 - motherland
https://bit.ly/2HAOBk3
這是一首演奏曲,但我很喜歡,聽著聽著,就想起了自身過往聽的某些英國後搖,特別是冬日的時候,這首是我的心頭之愛,會有一種獨特的荒涼感。
2. 王榆鈞 - 醒著睡著行走於那些無所遁形的
https://bit.ly/2Jy6QZh
歌詞很短,但,卻把一個人的某種狀態寫了出來,有的時候,總想點說什麼,可是,到了最後,連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3. 王榆鈞 - 假面遊行
https://bit.ly/2LDeZMs
歌詞是來自吳俞萱的詩作,也是榆鈞的作品裡頭,很吸引我的一首。
4. 王榆鈞 + 萬芳 - 有一天
https://bit.ly/2kZ0EyD
有一天,是來自榆鈞的作品,特別選這個跟萬芳合作的現場版本當作介紹,因為跟原本專輯中的詞或編曲,都不太一樣,甚至更為出色,整首曲子,以數字做為背景念白,然後以有一天這三個字,做為詞的延展,彷彿像是一種時間預言。
5. 王榆鈞 - 頹圮花園
https://bit.ly/2l1gIA9
整首曲子很長,但聽起來,就像是一種重生的概念。
6. 王榆鈞 - 從失去到失去
https://bit.ly/2sUBULz
是首很適合深夜聆聽的演奏曲,人生其實也像是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註:附上相關臉書粉專
王榆鈞 https://bit.ly/2y90puz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https://bit.ly/2l5r1mE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3篇.6/8)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3篇.6/8)
--------------------
繼雨天的歌、六月的歌之後,Tony提供了瘋狂星期五的歌單。

https://bit.ly/2LtGHet
----------------------------------------
crazy friday 瘋狂星期五系列歌單
TONY LI·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前言:又到了星期五的時刻,最近台南市長無黨籍參選人林義豐提出了瘋狂星期五概念,在網路上掀起一陣浪潮,或許你覺得他很蠢,但我的觀點跟別人不同,我認為他很有趣,也很有創意,現代人,常常過於熱衷社會議題,導致很多事情會趨向無聊及嚴肅化,過去的我,也曾熱衷於社會議題,但現在的我會認為,把一件事情弄得有趣、好玩比較重要,這也是我近期一直不斷去推崇的觀念,以下藉由這個有趣的梗,來推幾首所謂的星期五歌曲。
註:瘋狂星期五的影片連結如下
https://bit.ly/2kU41ah

1. the cure - friday i'm in love
https://bit.ly/1f01mTs
the cure一直是我蠻愛的英國八零年代樂團,直到現在他們仍然活耀著,這首名副其實的星期五之歌,也很暢銷。
2. 羅百吉 - friday night
https://bit.ly/2M3KbFL
講到星期五的歌,怎麼能忘記我們台灣最愛party的羅百吉。
3. 羅百吉 - 凍未著+什麼世界
https://bit.ly/2Jp89K2
這個組曲同樣也是收錄在羅百吉九零年代專輯friday night的歌曲裡頭,歌詞超廢,但超級爽,現在聽依舊不過時。
4. plastic tree - thirteenth friday
https://bit.ly/2kRBOkb
塑膠樹是我還算蠻愛的日本樂團,13號星期五這個歌,走的還是吉他音牆超重的瞪鞋樂風。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2篇.6/7)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2篇.6/7)
--------------------------------
謝銘祐(1969-)

2013年[第24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發行作品《台南》/三川娛樂有限公司
2017年[第28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發行作品《舊年》三川娛樂有限公司

http://bit.ly/2JC39VP
------------------------
府城流浪漢 - 謝銘祐
TONY LI·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前言:知道謝銘祐這個名子其實也蠻久了,還曾意外在屏東市的跳蚤本舖入手過一張他的華語專輯城市,甚至買過徐若萱早期的黑色餅乾團體,裡頭也有謝銘祐老師參與的填詞,以下選了幾首謝銘祐老師他個人的作品以及寫給其他歌手的歌。

1.謝銘祐 - 日子
https://bit.ly/2JiBHNu
有些歌前奏一出來,就會被莫名打動了,這個歌就是如此,日子一如往常的過,各種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順帶一提,這編曲真的很棒。
2. 王傑 - 舊行李 (詞曲 謝銘祐)
https://bit.ly/2sB4NND
平常也算很愛聽王傑的音樂,之前聽了早期謝銘祐幫王傑寫的歌,覺得蠻驚豔的,王傑後期帶點滄桑的唱腔,來詮釋謝銘祐老師的作品,恰到好處。
3. 徐若瑄 - 台北下了雪 (詞曲 謝銘祐)
https://bit.ly/2M2Xuq1
二零壹六年的某次霸王級寒流來襲,全台灣有些地方都下雪了,這個歌還因此曾經登上蘋果的網路新聞,令人印象深刻,而詞曲創作者正是謝銘祐。
4. 謝銘祐 - rain for a city
https://bit.ly/2kRvMjB
最近常會有午後雷雨,雖然有時不太方便,但下完雨後變得稍微涼爽也不錯,這首歌收錄在城市這張專輯裡頭,之前有買,算那張最喜歡的一首歌。
5. 黑色餅乾 - 浪漫 (中文詞 黃大軍 謝銘祐)
 https://bit.ly/2sIzHmp
黑色餅乾算是徐若瑄很早期的團體,很難想像這樣的復古流行樂,參與填詞的竟然是謝銘祐,個人覺得很有趣,這也是為何我後來喜歡聽以前流行歌的原因,因為你總會不經意的發現驚喜。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1篇.6/4)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1篇.6/4)
-------------------------------
王立言(女)1985/11/30
擅長:詞曲創作、自彈自唱、啟發性幼兒教育。
2017年暑假以演出換宿的方式,完成了獨自一人吉他環島之旅,更帶回許多創作靈感。

https://bit.ly/2Hgxh3J
----------------------
王立言 - 我所看過的屏東現場
TONY LI·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王立言是來自高雄的創作歌手,由於她常來屏東市演出,所以,前陣子看了她不少場次的表演,像是屏東彩燈節的活動,她有演,而,她的生日派對壹壹參零也都會在屏東舉辦喔,例如去年就是在屏東青創聚落辦的,同時也邀請其他的樂團與創作人參與,弄成一個音樂節的形式,最近看過她的一次演出,是在屏東市的另一個空間有好樹,時間是4月份,那場很特別,整場活動極為歡樂,演出中她也分享一些屬於她的故事,甚至與觀眾做趣味互動,順帶一提,立言雖然使用木吉他,但她巡演經常會帶吉他效果盤,在一些歌曲環節上做聲音效果,使整場表演,不會過於單調,然後,還記得她曾經說過,有人建議她唱做翻唱歌曲,但她還是堅持只唱自己寫的歌,這樣堅持演唱創作的精神,令人佩服,也是自己會去聽她唱歌的原因,以下推薦幾首她的作品。

1.王立言 - afraid
https://bit.ly/2sCeNFh
這是她的歌曲中我很喜歡的一首,影片中的樂團是她的大大樂隊,而,這首吉他的尾奏效果也做的不錯。
2. 王立言 - 自己陪自己
https://bit.ly/2JlVH0G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自己陪自己。
3. 王立言 - 消失
https://bit.ly/2Js6Rks
來一首上次立言在有好樹演出的片段,影片是我本人拍的,消失這個歌,通常放在她表演中的最後一首,當作ending,但我真的很愛,這個歌也有蠻多聲音上的效果當作鋪陳,木吉他的層層堆疊,彷彿一切是個永不停止的終點,但也預告著下次能再見面的時刻。
4. 王立言 - 香
https://bit.ly/2J9jhdI
中間的口琴聲,是整首歌的亮點,令人想起陳綺貞。

吳文基:雨傘運動: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6/1)

吳文基:雨傘運動: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
音像星期五:6/1(星期五)晚間19:00-21:00(鄭中信側記)

吳文基以香港雨傘運動(2014)的音樂為題,討論社運音樂如何產生(被選擇、被拒絕)、如何參與、如何傳唱。認為社運音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包含類型),第一類是挪用現成歌曲,例如「血染的風采」、「海闊天空」做為代表活動精神的主題歌,群眾(或是聽眾)隨之唱和。第二類是藝術家做為主體,針對為事件或社群進行創作,例如郭達年、黃衍仁等等音樂人的參與,有「撐起雨傘」作品產生傳唱。第三類則是藝術家(藝術社群)與群眾共同創作,例如文基所參與的「革命中的廿四小時」,請群眾提供故事,藝術家將故事轉譯為音樂歌曲。第四類是藝術家為協助角色,進入到社區(社群)中,協助群眾創作旋律、歌詞、編曲、演唱。第五類是群眾成為素人藝術家,自主創作演出。

再進一步理解文基的分享內容之前,必須先理解「左膠」(Leftard)詞彙的出現與使用。「左膠」的詞彙結構屬於偏正式,語意的重心在於「膠」。而「膠」的詞彙使用,最初來自於香港網路術語「硬膠」,意指愚蠢、思想僵化等等負面語義。而「硬膠」是取自於廣東粗話「戇鳩」的諧音,在語音上「膠」與「鳩」連結,所以結構為「N+膠(鳩)」的詞彙,都極具貶義。「左膠」即是對於左翼份子的貶稱,泛指不現實、只講理想、小清新(快樂抗爭)的人,縱使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簡稱「合理非非」),也會被激進的本土派貶抑為無所作為的人,對於社運沒有幫助,還會毀損形象,甚至引領墮落。其中,黃家駒「海闊天空」(Beyond, 1993)歌曲的傳唱轉折,最具戲劇性。

香港社會運動挪用現成歌曲有兩首,一首是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之後,每年所傳唱的歌曲「血染的風采」,另一首是黃家駒詞曲創作的「海闊天空」(1993)。這兩首歌的歌詞,其實並不太符合香港的處境,例如「血染的風采」強調軍國主義,歌詞中重複出現黨的意志的歌詞;而「海闊天空」的創作始末,原意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意指接受現狀、屈就現實,是黃家駒對於音樂環境貧脊的悲鳴與妥協。據文基的觀察分析,「血染的風采」音樂旋律由緩和逐漸高昂,可以引領士氣;黃家駒的「海闊天空」是香港本地創作歌曲,樂團所引申出的青春、自由,頗能獲得共鳴,都有其挪用的合理性。

但是歌曲「海闊天空」在運動期間,被貼上「左膠」的標籤,逐漸被群眾排除,不再傳唱。據文基描述雨傘運動的現場,聚集在街道的群眾,只要有人唱出「海闊天空」的歌詞,例如「今天我」的起音,周邊的人就會群起合唱,將歌曲唱完。類似的行為,不斷在各區域、時段重複。有人認為,這種重複性的行為,久而久之成為能量的消耗,讓本土派很不以為然,以「左膠」的詞彙攻擊唱和「海闊天空」的群眾,甚至出現驅趕的行為,形成內部的緊張氣氛。

另外,黃衍仁與友好曾經於2011年響應「佔領華爾街」而進行了佔領中環,對於運動、抗爭與日常生活的連結有了深刻的反思。到了2014年的雨傘運動的社運現場,陸續出現擺桌子泡茶、打桌球、打麻將的行徑,讓本土派激進份子更加不滿,而將和平抗爭與「左膠」標籤劃上等號,批判各類藝術參與。

為了避免無謂的內鬨,主張和平抗爭的群眾便自我約束的排除唱和行為,「海闊天空」因此成為自我約束下的「禁歌」,雨傘運動的後期,便不再出現傳唱。而「海闊天空」的波折的命運並未因此終止,因為這首歌曾經擁有大量的受眾,在雨傘運動之後,被大量移植到各類廣告中(馬雲、黃家駒的弟弟都曾消費「海闊天空」或黃家駒),成為資本主義收割的對象。當初的政治運動歌曲(還我真普選),從自我審查下得停止傳唱,到資本主義的收割,已經與政治斷裂,成為去政治化的歌曲。文基說「海闊天空」擁有足夠的空洞(縫隙),讓人可以自由詮釋,賦予不同的意義。(O.S.光是「海闊天空」這首歌,就有足夠的份量,可以寫一篇論文了)

因為「左膠」的標籤,藝術工作者參與運動的難度相對提高。雨傘運動開始(9/28)不久,文基便參與「 革命中的廿四小時 24 Hours in the Revolution」(10/2)活動,以聆聽故事的方式,收集街頭中各種不同立場的想法,認為彼此相互理解,有可能減少衝突的發生。因此遊走於左派與右派的重疊區域,預計每小時為一則故事寫一首歌,預計完成24首故事,雖然沒有在24小時內完成任務,反而看見溝通的可能性,進而去除限時創作的規章,持續在街頭傾聽,總共完成40首歌曲。行動過程中,會將搜集的故事,寫在厚的廢紙板上,供來來去去的民眾閱讀,也在現場演唱創作的歌曲,完成音樂版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文基特別分享了三首歌,其中「門閘」講述兩個不同立場的父女,都擁有剛烈的性格,卻也因為性格如此相近,成為無法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另外,「紅」這首歌,描述曾經是共產黨青年團的母親,描述當年綁上紅色領巾的自己,以及現在頭破血流的子女,相互的對比與反差,闡釋心中的不捨。還有「姐遮飄下去」,描述一群婆婆媽媽捨不得年青人,被太陽曬得烏漆麻黑,被煙霧彈燻得眼淚直流,於是從天橋上丟下一支支張開的雨傘,希望可以幫上些什麼(講故事的媽媽,曾在之前的71遊行佔中預演時,被警方捕捉,當時總共有511人被捕。而9月28日丟下來的雨傘成為了抵抗的象徵。這樣的行徑,也是雨傘運動的名稱由來)。光是聆聽這三首歌曲,讓人想要細細聆聽「革命中的廿四小時」40首歌的內容。

這場講座的歷史脈絡有些複雜,不亞於呂鎰榮「 星期三人文講堂:談談馬來西亞的選舉(西馬)」(5/16),店主人偏好這種調性,期望每月至少一場這種講座,讓腦袋好好運動一下。(已經兩張A4了,該停下鍵盤囉!郭達年的音樂特質,黃衍仁詩意的創作「轉念始於足下寸土」,藝術家與民眾共同創作,或是素人創作的部分就打住了不談。)













吳文基:雨傘運動: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
音像星期五:6/1(星期五)晚間19:00-21:00。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這又是一場因為講座,而衍伸出的講座,講者吳文基來自香港。因為店主人碩士論文的題目與客家語有關,而台灣的客家語可以細分為四縣(又分南四縣、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簡稱「四海大平安」),為了精確掌握語料,曾經進行客家語詞彙、語音的辨識訓練,再加上認識些許亞洲其他國家的同學、朋友,大致可以區隔出差異。當文基點餐時,便察覺來了位他方的朋友,也打定主意,一定要請他在講座QA中提問,聽聽非台灣的朋友,對於「文字作者與影像作者的對話」這個講題內容,有些什麼想法。也在會後對話中,得知文基是位藝術策展人,來台灣攻讀碩士學位,論文題目在討論香港雨傘運動中的音樂。

這是個有趣而陌生的題目,只記得台灣318太陽花學運的音樂有「島嶼天光」(滅火器, 2014)、「入陣曲」(五月天, 2013)兩首,而香港雨傘運動有「海闊天空」(Beyondm, 1993)一首,很好奇這樣的題目可以如何開展。結果得到的回覆更讓人欣喜,香港雨傘運動期間,音樂創作活躍,文基自己也參與策劃了「 革命中的廿四小時 24 Hours in the Revolution 」活動,以街頭表演的方式,用音樂描述社會現象與自身想法。換句話說,文基所說的運動音樂,是近乎地下音樂、獨立音樂,甚至可能是即興創作類型。似乎沒有聽過台灣太陽花學運有過類似的活動,所以很難想像那是個什麼樣的風景。

另外,聽到文基提及「海闊天空」這首歌,不論是就歌曲名稱、創作原意,與運動的訴求,其實是有衝突的,挪用成為運動的主題歌,基本上充滿著矛盾。這段言談,對店主人來說充滿著理解上的負擔,就詞彙語意來說,「海闊天空」可以衍伸做為新氣象的象徵,文基所謂的衝突所指為何?恐怕得要重新理解雨傘運動的訴求是什麼?「海闊天空」的創作原意是什麼?才能知道所謂的衝突與矛盾是什麼?

用藝術參與社會,以柔性的方式,傳遞價值理念,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概念,而文基所要談的、所操作的,又是更近一步「行動藝術」的課題。究竟行動該如何行動?以什麼樣的形式行動?行動本身的內涵為何?行動如何與議題對話?如何讓人理解行動?光是想像,就有一堆的好奇與疑問,等著文基來解謎了。

相信眼尖的朋友一定發現了,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講座,不會避諱敏感議題,講座設計得有點迂迴,卻又是正面的面對問題。希望朋友們一同思考生存環境的未來。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0篇.6/3)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10篇.6/3)
---------------------------
5/26人間條件/屏東市千禧公園
6/02歸來搖滾/歸來慈天宮
https://bit.ly/2sAnccC
-------------------
歸來搖滾與人間條件舞台劇特別的音樂插曲
TONY LI·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最近才剛參加完屏東市的這兩個活動,也算是很大的滿足感,尤其人間條件的部分,看到黃韻玲老師除了音樂上成就外,在該戲劇方面,一人分飾兩角,更讓人佩服她的敬業精神,而今年的歸來搖滾,也在沒有下雨,且順利在10點多的時候落幕,除了看到非人物種的演出,也認識了高雄的新團粉紅啤酒,主唱演完後還親切的到台下跟我打個招呼,另外,屏大的熱音社日搖翻唱團郵便番號,也讓我印象深刻,以下介紹這兩個活動間,特別的音樂插曲。

1. 嚴詠能 - 只要大家攏吃台灣米
https://bit.ly/2HeUyD4
人間條件中間的橋段,找了嚴詠能的打狗亂歌團上台演出,算是意外的收穫,也讓這個舞台劇變得更豐富,現場就是演唱這首歌,該曲主要傳達用快樂的心情去愛台灣。
2. 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https://bit.ly/1fRarNM
今年的歸來搖滾,非人物種在彩排時即興演了一小段美國超脫樂團的這首歌,是該音樂節的驚喜,很帥,超脫樂團來自美國的九零年代,俗稱grunge。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9篇.6/1)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Tony的音樂選單(第9篇.6/1)
---------------------------
看見[六月的歌]這樣的歌單,感覺有趣。原來[月份]也可以成為主題啊!

大致推測,是在六月發生的故事,所以,這些是六月創作的歌?六月發表的歌?還是內容提到六月呢?會是那些歌曲呢?就來聽看看吧!
https://bit.ly/2JjMFkF
-------------------------
六月的歌
TONY LI·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時間過很快,接下來又到了六月的季節了,來點幾首屬於六月的那些歌。

陳昇 - 六月
https://bit.ly/2xxspaM
昇哥以前的專輯,幾乎都有入手,直到現在還是我很喜歡的創作歌手,而且他的音樂產量很高,過往,也曾看過他和新寶島康樂隊的演唱會,就在屏東的龍泉酒廠,可惜他們現在都很少在屏東有演出了。
2. 伍佰 - 迷航記
https://bit.ly/2H7fz2A
伍佰可以說是我的音樂啟蒙者,現在只要他一出新的專輯,還是會買跟follow,這首迷航記收錄在太空彈的專輯裡,很特別的是,他用迷航兩個字,來比喻人的迷失,而且還提到了6月25日這樣的日期。
3. slowdive - 30 june
https://bit.ly/2xBonxU
slowdive這支英國樂隊,在之前的網誌文章中已有描述,很難得去年的她們發行了一張新的唱片,這首是去年的新歌之一,剛好歌名是六月的最後一天。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