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鎰榮:談談馬來西亞的選舉(5/16)

呂鎰榮:談談馬來西亞的選舉(西馬)(鄭中信側記)
時間:5/16晚間19:00-21:00(星期三人文講堂)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不知道是我們過去的師生關係,還是對於馬來西亞講題的重視,講者呂鎰榮難得穿著球鞋,態度有點嚴肅,讓店長我有點不習慣。講座準時七點開始,現場只有我們夫妻倆聆聽,擁有很大的提問空間,在一來一往的QA中,也是差不多十點才結束這場講座。

鎰榮先從馬來西亞建國史,提及馬來西亞曾被葡萄牙、荷蘭、日本、英國佔領,於1957年8月31日起,才獨立成為「馬來亞聯邦」(這天被定為「獨立日」),後來在1963年9月16日將沙巴、砂勞越、新加坡併入,稱為「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就結構上屬於君主立憲,擁有最高元首(由皇室血統的蘇丹擔任)擁有軍權;行政權屬於首相,立法權交由國會。下議院共222席,取得多數席次(超過112席),便可以推舉首相,內閣成員也都來自下議院;上議院席次共70席,除卻26位州議會選出,4位由最高元首委任,剩下的40個席次,首相擁有委任的權力。(?)司法權獨立,以聯邦法院組織運作。講題才到這裡,我們就開始離題討論了,因為上議院根本形同虛設,30:40(首相委任)在野黨是絕對多數。下議院掌握多數席次後,也等於掌握上議院的席次了;換句話說,上議院的遴選,只是黨內的分配遊戲而已,行政權與立法權是合在一起的!而最高元首的權力,早在馬哈迪過去擔任首相時,便立法通過,完全架空,行政院的所有提案,縱使被最高元首否決,依然可以自動生效……!?而這位馬哈迪又成為2018年馬來西亞的新首相。此外,在1965年馬來西亞曾公布「緊急條例」終止地方選舉,截至目前為止,各地的縣市首長,皆由中央委任。在這次2018的選舉中,曾有人提出「還我第三票」的訴求,希望可以恢復地方選舉,但是沒有成為主要輿論,因而不了了之。那選舉的意義真的是權力的行使嗎......?

第十四屆(2018)大馬大選的主要陣營有「國民陣線」、「希望聯盟」、「和諧陣線」、「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聯盟或陣線都是由各個政黨集結而成,各政黨有時會脫離原來的聯盟,而加入其他聯盟,候選人(或是當選後)從原來的政黨,跳槽到其他政黨的狀況也會發生。整體來說,政黨勢力以國民陣線最大,在政黨輪替前,總共執政61年,馬哈迪曾擔任第四任國陣首相(1981-2003);國陣的組織中,又以巫統(主張土著權利)的勢力最大,極具民族主義色彩。馬哈迪在1969年撰述「馬來人的困境」一書,便曾經明確主張土著權利,提出排華政策;而2018年華人所支持的「希望聯盟」,以馬哈迪擔任首相做為選舉號招時,華人並未出現反對聲浪。

馬來西亞公民年滿21歲,便可以登記為選民,登記選民之後,才擁有投票權,海外國民可以郵電投票,本人不需歸國;年滿22歲,便有候選人資格。聽到這裏我們心裡又是一堆的問號,為什麼不是當然選民,進行登記的意義在哪裡?會不會寄發登記的通知?既然本人不需歸國,為何選前有那麼多人買機票回國投票?

這次選舉鎰榮整理了幾個個人的批判,例如越是接近選舉,越是應當討論公共議題,這樣才可能迎向真正的改變。但是,有一群所謂的大局派,強調陣線、聯盟至上,凡是可能影響選舉的議題,全部都應當在選前噤聲,留待選舉之後再說,使得本次選舉沒有什麼議題的討論。有群知識份子試圖提出歷史性、議題性的論述,被標籤為「法家」,認為離地三千而不知民間疾苦(據說法家們在選後提出「冥王星移民計畫」)。另外,選民應當擁有個人的意志,投票與不投票、投有效票與投廢票都是一種政治主張,但是選前卻出現「廢人投廢票」,或是批判不投票的聲浪,批判態度具有攻擊性的反民主現象。

另外,華人主要關注的議題,鎰榮整理出以下幾點:
1-馬哈迪救國:選前論述中,有人強調馬哈迪可以拯救馬來西亞的經濟。但實際上馬來西亞的GDP在3以上,而且穩定成長。
2-納吉1MDB醜聞:有貪腐的事實,被敵對政黨所攻擊。
3.1-GST廢除:消費稅的廢除。
3.2-大道廢除:馬來西亞的公路建設分屬不同公司,因此有不同的收費機制。(台灣國道、公路屬於國有,並非隸屬於民營機構)
3.3-油價問題:民生必需品需價格穩定,政府需補貼浮動所造成的漲幅。
4-統考承認:政府需承認私立高中(或大學)的學歷,承認畢業生有報考、擔任公職的資格。
5-中國因素:是否同意中資進入的議題。

我們對馬來西亞的政治很陌生,如果再加上選舉議題,一定會更加錯綜複雜。很樂見這樣的複雜,複雜有複雜的好,腦袋總是要動一動,才不會僵化,很高興可以有這樣的異文化刺激。如果再詳細的交代下去,就要超過兩張A4了,所以就到這裡吧!(如有不同意見,還望冷靜留言)













談談馬來西亞的選舉(西馬)
呂鎰榮(馬來西亞籍碩士班研究生)
----------------------------------
本次星期三人文講堂的講者呂鎰榮,是一位馬來西亞籍的碩士班研究生,大學修讀歷史系,碩士班則是選擇文創所,準備進行跨域結合。原本想要邀請他分享旅台的攝影心得,或是談談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豐富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文化視野。鎰榮卻提出希望分享馬來西亞選舉的想法,頓時有些擔心他的安危。

姑且離題說說自己,雖然在我青少年時期,台灣便已經解嚴,但是童年多少經歷了戒嚴的氛圍,對於政治是不信任的。縱使台灣政黨輪替兩次,在許多檔案都沒有解密,以至於無法實現公平正義的當代,每每出現對於政治、法律質疑,身邊的朋友或家人,多少會出現靜默的警示,足見戒嚴環境下的心裡箝制。

當鎰榮準備談論馬來西亞政治,我自己也出現了心理的監控,對這個講題有些猶豫,擔心他會不會因此回不了國。但鎰榮卻覺得,馬來西亞的政治必須被看見。因為在5/10即將面臨一場重要的選舉,不管選舉是讓已經執政66年的政黨繼續執政,還是曾經執政22年的候選人當選首相,馬來西亞都依然有重要的正義問題需要討論,並不會因為選舉結果而有重大的改變。反而是因此有更多議題,需要有更多的時間來深刻處理,才能夠將社會導向值得期待的未來。

琢磨著近二十多年來,台灣多次談論南向政策,台商進入東南亞國家,也有許多外配、移工來到台灣,但是對於東南亞的政治情勢,我們始終陌生,如果可以透過鎰榮的分享,讓講堂的視野可以從旅行跨足到政治社會的認識,或許可以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文化的差異,理解所謂的多元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安排了這個講題。

另外,中華民國自詡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擁有文化的話語權(或詮釋權),習慣使用「華僑」這個詞彙,稱呼居住在其他國家,流有中華血液,以華語做為溝通語言的「華人」。但是,被之稱為「華僑」的華人,不見得認同這樣的身份關係,有時會拒絕這樣的稱呼,認為以「某國籍華人」更能夠適切的表述身份。這種身份的判斷,讓「華人」這個詞彙成為極具國際性(或者歷史性),因為不同國籍的華人,對於中華的想像不同,必須放置在各個國家的文化脈絡中,才能趨近各國的華人文化。因此,從社會(政治)切入國情(文化)的差異,或許有助於我們反思對於「華人」、「華僑」的定義,協助我們思考「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文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70957163469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