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逸如、蔣馨怡:正確睡眠讓你一夜好眠(7/11)

星期三人文講堂(7/11)
鄭逸如、蔣馨怡:正確睡眠讓你一夜好眠(鄭中信筆記)

雖然聽了講座,應該要好好聽專家的話,調整自己身心狀態,乖乖上床睡覺。但是,基於短期記憶力越來越糟,再加上今天的新知識,影響睡眠品質的三大因子「睡眠趨力」、「清醒系統」、「生理時鐘」,決定依照平時兩、三點睡覺的節奏(生理時鐘),趕緊在睡覺時間前一小時,完成筆記,把腦袋裡的東西沈澱(清醒系統)。(也算是乖乖聽專家的話吧!雖然算是妄自扭曲。)

第一位講者鄭逸如( 幸福地圖心理工作室)的專業是意志力(討論自我控制的毅力)與正向心理學(討論自身情緒、心智的覺察),今年(2018)剛成立幸福地圖心裡工作室,目前主要服務的對象是青少年,不定期舉辦課程、工作坊、營隊活動,期望未來可以旁觸其他年齡,協助處理身心問題。

對於睡眠的問題,逸如一開始便提及,睡眠的狀態會有「速眼動」與「非速眼動」的規律變化,一般來說會以90分鐘做為一次週期,每次睡眠會有4次到5次的循環(90分鐘*5次=450分鐘,睡眠時間為7.5小時),越是接近醒來的時刻,非速眼動的時間會相對加長,而逐漸結束睡眠。常有人會說因為做夢,所以睡不好;但實際狀況是,睡眠本來便會做夢,反而是沒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處於潛眠狀態,才會記得夢境內容。反而應當理解成,因為睡不好,所以才會記得夢見什麼。(有點顛覆了想法)

睡眠品質不佳的原因,也有可能來自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大都發生在體型肥胖的人。身體的肌肉會在睡眠狀態下放鬆,仰睡的姿勢,脖子的肌肉會因為地心引力而往下壓,影響到呼吸道的順暢度,造成血氧降低,影響睡眠品質。而這種呼吸中止的現象,睡眠者不見得會意識到,可以透過是否口渴,判斷自己是否有呼吸中止的現象(因為呼吸不順,會用嘴巴呼吸)。

另外,每個年齡每天的睡眠不同,成人與老人一天的睡眠總時間,大約在7小時到9小時之間(包含午休時間)。一般認知老人睡眠時間較短,其實是因為活動力不足、過度躺床、白天睡太多等等原因,所造成誤解,白天便已經讓身體獲得休息,晚間睡眠時間自然會比較短。建議午休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時間在增加,睡眠會逐漸深沉,影響到整日的作息。如果沒有良好的睡眠,腦中的B-澱粉樣蛋白無法獲得適切的消除,形成睡眠債,影響腦部運作,產生睏睡。意思是說,睡眠品質不佳,睏睡度也會增加,造成大腦認知能力降低(例如打瞌睡、恍神),容易發生意外(逸如播放疲勞駕車的影片,輔助說明睏睡的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研究資料,可以透過「入睡的時間長度(30分鐘內為佳, 45分鐘以上為不佳)」、「睡眠中斷次數(1次以內正常, 4次以上不正常)」、「再次入睡的時間長度(20分鐘以內為佳, 40分鐘以上為不佳)」判斷睡眠品質的好壞。另外,還可以透過「睡眠日誌」、「腕錶(測量活動量)」、「生理檢查」進行判斷與檢測。
















第二位講者蔣馨怡是位臨床心理醫師,主要專業為失眠認知行為、生理回饋與治療。提到「心理學是處理大腦問題」,以睡眠不足,會影響情緒和記憶力做為論述,讓我又再次顛覆對於心理學的認知。在講題開始不久,便讓每人拿了3張3M便利貼,分別回答「睡眠問題」、「失眠原因」、「如何處理」等三個問題。在眾人思考填寫的同時,說明「入睡困難」、「維持困難」、「清晨早醒」這些狀況,可能來自於主觀生活認知(個人認知)、日常品質不佳(實際生活)。並由3P模型(前置因子、誘發因子、持續因子)輔助說明,提及每個人都有睡眠品質不佳的潛在因子,因為某些生活狀況(例如送別的哀傷),或是個人的習慣所造成。

爾後說明「睡眠趨力」、「清醒系統」、「生理時鐘」是影響睡眠的三大原因。白天睡太多、躺床過度、活動力不足(例如前段所提到了老人睡眠問題)對讓睡眠趨力降低。認知亢奮、自律神經亢奮、光線,會影響清醒系統,不易進入睡眠狀態。生理時鐘如果無法維持規律,例如平日作息正常,例假日晚睡晚起的結果,只會讓生理時鐘紊亂,無法獲得休息。(逸如一開始有讓與會朋友們填寫睡眠量表)簡單的統整歸納,是每天最好要有15分鐘的光照,至少30分鐘的運動,午休小睡30分鐘便可(不要進入到深睡期),午後不要喝有咖啡因的飲料,應該可以有比較好的睡眠。

在完成介紹之後,馨怡將一開始與會者縮填寫的「睡眠問題」、「失眠原因」、「如何處理」(3M便利貼),打散放置於「睡眠趨力」、「清醒系統」、「生理時鐘」的表格中,發現與會者的影響睡眠的原因,集中在「清醒系統」的方塊裡,可以見大家的壓力都很大。言談中提及,不同年齡層的趨勢不同,例如青少年的狀況,可能會比較集中在「生理時鐘」的區塊裡。

另外,馨怡提到酒精並無法幫助睡眠,酒精固然可以讓肌肉放鬆,但是具有時效性。在身體還不需要休息的狀況下飲酒,會在效果散去之後清醒,並無法獲得好的睡眠品質。如果要有好的睡眠品質,需要學習放鬆,於是馨怡以引導式的情境,讓大家講眼睛閉上,從腹式呼吸的動作,逐步想像臉部肌肉、頭皮、肩頸、手臂、背部、大腿、腳趾、腳掌的肌肉放鬆,結束這場講座。(寫到這裡,已經兩點整,希望清醒系統可以逐漸休息。筆記內容也超過2張A4了。晚安!各位。)



星期三人文講堂(7/11)
鄭逸如:正確睡眠讓你一夜好眠

曾經為了處理災難(88風災、921地震)下的創傷問題,參加了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屆(2014)人類學營 「人類學與心理學交會的火光」,歷經四天(9/1-9/4)的學術洗禮,縱使室友是位心理學的研究生(也將成為執業醫師),每天夜晚繼續討論議程的內容,大致糾正了我對「創傷」、「深描」的認知,依然僅能初步窺探心理學的內容。爾後,因為參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參與式課程」之故,得以聆聽丁靜如老師介紹「正向心理學」,大致也只是得知「覺察」這樣的詞彙語義,以及覺察的方式。深覺心理學的內容,並非容易認識的學問。

當鄭逸如的蒞臨洽談講座,讓人感到鼓舞,在地方的經營,持續被網友們認同,給予繼續向前的動力。同時也讓我有些惶恐,面對陌生的領域,究竟該如何思考活動的規劃,才能貼近生活日常,讓朋友們有興趣聆聽;主持人與主講人的默契如何培養,該如何撰寫介紹文章,才不會偏離逸如的設計。大致的理解是,心理學的研究方式,有質性的描述、量化的分析兩種方式。質性研究著重於個體的心理描繪,將每個對象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深度討論個體的心理狀態。量化研究則著重於統計的概念,試圖透過數據的累積與分析,找到眾多個體的共通性,藉以評定個體在光譜中的位置,各有各的特點與功能。而這兩種概念如何應用到現場,又涉及到實務操作的問題。

逸如即將在「正確睡眠讓你一夜好眠」講題中,帶入量表的操作,很令人期待。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生活(生長)背景,有各自擔心煩惱的課題。以量表的形式,覺察個人煩惱的根源,提供了普遍得以操作的方法。但是,在量表之後,如何處理個體的需求,恐怕又將陷入另外的專業課題。所以,逸如會如何處理差異的問題?引領參與者思索自身的淺眠(或失眠)原因?進而找尋各自適切的解決方案?真的很讓人好奇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