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拜訪三餘書店 TaKaoBooks(7/7)

拜訪 三餘書店 TaKaoBooks(7/7)-(鄭中信筆記)

仔細想想,自從開設「 在地方人文空間」以來,參加藝文活動的頻率越拉約長,自從林柏樑攝影講座、紅鼻子醫生之後,便一直沒有再拜訪三餘書店。於是,在結束 高雄市電影館詹正德「鈴木清順鏡像迷宮影展選片指南//電影歌舞伎:鈴木清順の鏡像迷宮 Retrospective of Suzuki Sajin」、拜訪「 貓手book&shop日文二手藝文書店」之後,便搭乘高捷過去逛逛。正好遇見許久不見的鍾尚樺,透過尚樺介紹,也才正式結識了店長陳瀅羽。

兩位朋友都是屏東人,都曾在屏東市活動過,所以詢問「在地方」在哪裡,我僅需提到「博客書局」的關鍵字,區域藍圖大致就畫好了,然後補充細節,說在網咖對面,就掌握住位置了。可見博客書局是重要的座標,是屏東唸書的共同記憶。

尚樺關心我的經營狀況,提供了不少的創意點子,有些概念涉及全區域的推廣,短時間能力不及,恐怕難以執行。因為彼此都秉持分享、樂見其成的態度,也就不吝嗇的書寫出來,如果朋友們有興趣,或許可以參考。對於閱讀的推廣,目前 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正在製作小書屋(紅氣球書屋迷你分店拓展計劃),準備寄放在雜貨店、五金行……等非連鎖型營業場所販售選書,類似的創意發想,我曾在 繫。本屋向 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老闆陳隆昊請教([人類學視野下的獨立書店](1/21)),前輩認為這種操作概念很好,可以讓書籍散佈出去,但是會消耗一個人力,協助店家解決盤點、進書、退書的問題,最好要精算效益。

在這次拜訪三餘,尚樺提出另一種操作概念,認為現在的書店,普遍長成文具店、考試用書的樣子,有其實際的供需脈絡,也是因應連鎖書店、網路書店的生存對策,並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什麼不對。而這些店家在過去,也都曾經賣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書籍,擁有相關的專業,應當是潛藏的文化推動者。現在店家之所以沒有銷售書籍,不光是對出版訊息陌生,無法精準選書;因為進貨數量不多,供應商的供貨意願相對降低,產生有意願賣書,卻無書可賣的矛盾。基於閱讀推廣的理念,或許可以向這些書店商討,借用一個書櫃,主動協助選書與擺設,店家協助盤點便可(或是進退貨),所有利潤皆為店家所有,僅需補貼運送書籍的郵資(或油費)便可。

我認為書籍供應不會是問題,主要在於閱讀的意願,有閱讀意願,才會產生讀者,產生後續的行為。概念比較偏向以閱讀行動,誘發自主閱讀的意願,產生自主性,便會主動購書,分享會便可退居輔助形式。所以,最近正在籌組閱讀分享會,以讀書會的組織,透過討論,選讀特定書籍,再請夥伴書店協助訂書。利潤歸書店所有,提高夥伴書店的意願,閱讀分享會的空間使用,由茶水費(清潔費)收取便可。我與尚樺的概念並不衝突,如果屏東的店家們開始販售書籍,各種形式的「閱讀分享會」便可以向周邊的店家訂購書籍,而店家可以向提供書籍的書店訂貨(例如加入「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書店),便能形成合作共同體。紅氣球的操作模式,也能適用。(協助訂書的書店如何獲利,還需要再討論)

閱讀分享會(讀者)--店家--加入友善書業的書店--供應商--出版社

也向瀅羽請教目前書店經營方向,提及選書以地方文化為主,因此匯集不少與高雄有關的書籍。過去因為有新詩讀書會的緣故,培養了新詩的客群,間接培養出詩人。三餘進了不少的詩集,作家們也將自己的作品集結,製作印刷成獨立刊物(小誌),在店內中販售。在我的印象裡,三餘書店是少數搜集許多獨立刊物的店家,陳列販售的空間,佔了1樓店面1/2的面積。讓草創的書業同好,有曝光機會,培養新秀不遺餘力。(可惜小肆的 絹窩已經收攤,他的風格以國際間各種藝術類型小誌,做為收集方向,可以和三餘以地方性為主的小誌相互呼應,讓高雄成為獨立刊物大鳴大放的都市吧!)

目前三餘也有朋友願意提供貨車,在不破壞車體的前提下,組裝書架、放置書籍,進行移動式的閱讀推廣。普遍與手作者合作,以DIY的形式,搭配相關書籍,吸引讀者的注意之後,推廣閱讀活動。在於講座的部分,依然秉持創店的理念,以議題為主。因為有些知名度了,部分出版社、組織社團會借用場地辦活動,活動內容可能會因此發散,也可能壓縮自身舉辦的活動。但是,租賃場地可以增加收入,對空間營運有幫助,不失為一件好事。基本原則,不要脫離閱讀、文化太遠,大致也會接受。另外,鼓山區 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ヒフミテイ)有 哲學星期五會辦理活動,北高雄也有藝文空間,不定期舉辦環境議題的講座(我記得 地球公民基金會假日會在高捷凹子底站,進行環境議題的宣講)。整體來說,議題的討論持續發生,高雄整體方向朝著願景走去,三餘所關注的議題,可以越辦越細緻。

現場也有一位7月才剛來實習的小幫手,來自文藻傳播藝術系的同學。傳播藝術系的名稱讓人好奇,她解釋說是媒體和藝術的結合,比較偏向電影產業。每屆畢業班的畢業製作特性都不同,不見得都與電影有關,因為自己班上的同學們,有六組人馬(將近一半),將以電影形式,製作畢業成果,應當會以公映的方式呈現,未來也可能會到戲院放映。之所以會來三餘書店,是透過學校媒合的,暑期實習兩個月,是重要的畢業門檻。因為興趣是編劇,需要透過大量閱讀,累積知識、經驗、感覺,所以就選擇書店做為實習的場域。實際上,全班也只有她選擇書店,沒有人和她搶位子。三餘書店的文化底蘊十足豐厚,對於議題的思辨也有獨到見解,更不要說在這個地方所舉辦的各種活動了。相信暑期的實習期間,足以完成好幾本劇本了吧!很期待這組同學們的作品。

小幫手也給我很誠懇的建議,她自己很少使用FB了,這個現象不只是文藻大學,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已經轉用IG了,……而我都將文章發佈到FB(與部落格)。所以,才離開學校一年,便已經出現嚴重的斷層了。Line、FB、IG各有各的族群,整合性的軟體研發,可能會是個商機吧!(除非工作業務,或是尚樺、瀅羽跟她說,她大概看不到這篇訊息吧!哈!)

當天沒有拍三餘書店的照片,只好用從那邊取得的DM、刊物代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